解析县域智能电网改造的现状和未来
通过以上的对比,结合目前及未来电力业务发展趋势,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OTN目前最适合用于电力通讯网一、二、三级骨干层和汇聚层,但毕竟成本较高,所以短期内,各地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以及资金的情况,可以考虑将MSTP或PTN用于三级、四级骨干及汇聚层,以优化投资成本。待产业链逐步稳定后,可将OTN再做进一步下沉。
县域电力通信网现状
早期的县域电力通信网基本只满足农业生产的供电,很多县乡并未实现信息化,通讯网基本没有建设。只有一少部分属于国网直属的,或经济基础较好的县乡农网,之前进行过改造,通讯网才得以敷设,因为没有统一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划,也没有权威的指导意见,所以仅仅是对电力网自身生产必须的信息配置了相应通讯设备。
经过改造的县域电力通信网,基本上是地区调度中心一般覆盖所属县调、集控站、供电所以及110kV(66kV)、35kV变电站等,主要有数字(或模拟)远动、调度电话、OA和视频会议(或监控)等,在建设之初,因业务容量较低,加之当时的通讯技术,其网络建设主要思想是以110kV及以上站点为主站点,通过SDH传输形成环网,然后再以环上各点为一个大型汇聚点,通过链状网、星状光纤网络结构延伸,接入其临近的35kV变电站和10供电所等。
这样逐步形成了目前大多数地调网络的结构,这种建设思想在网络建设之初是很有效率的,但是随着业务发展、35kV站点的不断新建,尤其是逐步纳入县域电力通信网的站点时,其弊端亦逐步暴漏出来。
一是管理没有分层。早期,传输设备(SDH或MSTP)主要应用在核心、汇聚层面,节点数量不多,管理起来也比较方便,且这些节点重要级别也很高,网络节点少,也便于维护。但如果将县域电力通信网中大量的35kV站点甚或10kV站所,也采用传输设备纳入到汇聚层网管平台中来,势必会对网络管理的效率带来冲击。
二是设备种类太多。一个站点上的设备包括传输、PCM、协转等等,多厂家设备自然得依靠多厂家网管来管理,即便采用第三方综合网管,也只能起到监视,很少能做到控制。
三是管理有盲区。当资金受限,为了降低成本,采用PDH的传输方式时,该站点的网管信息是无法送到网管中心的,这就带来了网管盲区。
四是不利于业务扩展。SDH传输线路的业务通道总是刚性的,即使不用,也要占用线路资源,而目前业务逐渐向大颗粒、分组IP化发展,依靠现有模式建立承载网,无疑会制约新业务的反正。
这也就是当前对网络进行改造接入模式的驱动力。
图片新闻
最新活动更多
-
即日-12.15立即下载>> 干货下载【是德科技白皮书】现成的信号分析仪测量应用软件为您节省宝贵时间
-
即日-1.13立即下载>> 德国康佳特嵌入式技术应用案例白皮书限时下载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【在线研讨会】光纤技术在5G和云时代的应用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OFweek 2019(第十届)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福禄克光伏电站解决方案系列产品试用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维科杯·OFweek2019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
发表评论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